披香殿广十余丈,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主播走进阆中丝毯织造技艺展示中心,欣赏久负盛名的阆中丝毯。
阆中丝毯织造技艺最早始于明朝,发达的蚕桑业促进了阆中丝毯行业的兴盛,上世纪70年代阆中成立了地毯厂,聘请民间老艺人开展传承授徒活动,打破了百年不变的传承模式,让更多的人进入阆中丝毯编织行业。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在2014年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将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进入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传习展示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挂满整个墙面的丝毯,大气的外观加上精美的图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
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传习展示中心工作人员杨兰:“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名字叫圣彼得城堡。就是以这个圣彼得城堡的圆顶穹窿和它的希腊式石柱设计出来的,长5米5,宽3米7,整个毯面采用桑蚕丝作为原材料,手工打结编制而成,一共手工打结接近两千万个头。像编织这么一块地毯的话,一个人需要织十年的时间,我们这块毯子是三个人用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像这么大的一块儿手工的高密度的桑蚕丝的地毯,全国唯一,世界少有。”
阆中丝毯图案精美、颜色淡雅,质地细密,毯身柔软挺实,有不变形不褪色防虫防水诸多优点。特别是它利用蚕丝的光泽和织造时的统一方向性,使丝毯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光泽变化,由左即右,由远即近,像亲临一场近景魔术,光彩四溢,十分梦幻。
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传习展示中心工作人员 杨兰:这块毯子叫丝路之花,为什么叫丝路之花呢?汉代的时候张骞出使西域,把我们中国的陶器、丝绸、茶叶带到了欧洲,从此以后欧洲的丝毯编织原材料就有了我们中国的蚕丝,以前他们都是羊毛的。像这种里面有很多元素,就是丝绸之路的元素,比如说马和骆驼这些,还有就是陶器啊,好多大象啊,对对对,都是丝绸之路的特点。
阆中丝毯在织造过程中除了完整地保留了传统丝毯编织全流程技艺外,一些在国内外早已消失的绝技在这里也得以良好传承。最具代表性的“片剪饰花”绝技就是以剪刀为工具,采取开、片、剪、投等技法,使平面的图案呈现浮雕感,让静态图案具有动态视觉效果。
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传习展示中心工作人员 杨兰:“这就是我们中国地毯的代表,凤穿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凤穿牡丹代表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用色也很大,你可以看一下浮雕感,这就是立体的浮雕感,特别是这个牡丹的层次,真的像毯子里边儿开出来的牡丹。”
阆中丝毯始于明朝,最早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阆中成立丝毯厂,让更多的人进入到丝毯编织行业,到九十年代阆中从事丝毯编织的人数达上万之众。近30年,阆中丝毯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全国手工丝毯质量评比第一名”,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片剪皇后”、“东方软浮雕”,其技艺水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传习展示中心工作人员杨兰:“卖到了全世界的19个国家和30多个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记者:侯凱然
审核:陈静
评论 1
tc30345 2022-09-19
最美风景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