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自汉代文翁兴教以来,郡州县皆有学。阆中“前接关表,后据剑北,据川陆之会,实为要地”[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四《舆地纪三·形势》,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版存阆中市图书馆。]“山川形势,郛郭衢路,制度宏远,隐然有大国之风”,[ 阆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咸丰《阆中县志》卷十一《古迹志》,2015,第62页。]故历代皆为郡、州、军、道、府治所在。《华阳国志》称:“其人,傀伟倜傥,冠冕三巴。”[ 吴迪等,《华阳国志译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第38页。]阆中历代俊彦叠出,人文蔚起,学校之功不可磨灭。
阆中学校的设置,唐以前无史可征。《实宾录》载:“尹恭初,阆州人也……唐刺史孙丘,置学舍于阆州北古台山,延尹恭初为山长,学者大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阆中市委员会编,《阆中文史资料选》第29辑,第188页,侯开良《阆中帝制时期书院史考》引马永易《宋史·艺文志》(实宾录卷十一)。]这是阆中学校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按“山长”一词,可知其性质为“私学”。据学者考证,古台山学舍原址,在今阆中市滕王阁景区内。[ 侯开良称:“2016年6月4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阆中古天文田野调查项目组,考察了阆中城北玉台山学舍遗址。”同上文。]
明嘉靖《保宁府志》(下称旧府志)载:“宋庆历四年(1044),始命阆州立学。”[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记·庙学》,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原本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复印本存阆中市图书馆。关于阆州州学设置的时间,另有“大观四年(1110)”一说,见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及道光《保宁府志》卷二十四《学校志·学校》。咸丰《阆中县志》卷九《祠庙志》亦称:“宋大观年建。”后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卷八《祠庙志》、民国三十七年《阆中县志稿》之《祠庙》均沿道光《保宁府志》说,称“宋大观四年建”。按刘先澄《阆中文庙考》称:“根据时近则迹真的原则,庆历四年始立州学应是可信的,大观四年也许是(阆中)县文庙始建时间,历代方志都说阆中县文庙始建于宋,具体年代却语焉不详。”见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名城研究》第15期,第111页。]据现有资料,宋代设置的阆州州学,可视为阆中官学的开端。旧府志续载:“阆中县学……成化间迁于府治东,即古阆州学址。”[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记·庙学》,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又称:“保宁府治,在府内近西。唐为保宁军治,为都护府治。宋初为安德军治,后为阆州治。元初为保宁府治,寻改为路治。至正二年,复改为保宁[府]治,寻毁于兵。洪武四年,即旧址建府治,弘治十三年毁于灾,是岁复修。”[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记·公署》,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本条详载:“至正二年,同知刘远建府治。洪武四年,同知赵克尹建。成化三年,知府李直、同知赵宗淮重修。其后陆镛、刘瑀相继增修。弘治十三年,知府张翼重修。嘉靖十八年,知府许词、同知于淳先后重修。”嘉庆时重修的保宁府署规模宏大,本条续载:“中为正堂卫以抱厅,其东为经历司,其西为照磨所,其后为喜雨亭,其前左为吏、户、礼房,又折而南为承发房,右为兵、刑、工房,又折而南为架阁库,正南为仪门三座。仪门之外,其右为马道,以达于郡僚、廨宇,其东南为清军厅,其西为禁狱,仪门之外为谯楼。其廨宇正堂之北为知府第,其西为同知、通判第,其西南为通判、推官第,谯楼之右行,而西北为经历、照磨、知事、检校宅。其属也,有司、狱司、永丰仓、柏林达运所、阴阳、医学、僧纲、道纪司。其储蓄有广资库、有永丰仓、茶舍。”]道光《保宁府志》(下称新府志)称:“保宁府知府府署,即阆州刺史旧址。顺治九年,知府柯臣重建。”[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十一《舆地志·公署》,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版存阆中市图书馆。]有清一代,保宁府府署历经多次整修,地址均未变更。[ 按咸丰《阆中县志》卷八《衙署志》载:“(府署)前为清远楼,康熙八年知府薛柱斗建,其后为凤凰楼,明知府潘良贵建,乾隆二十年知府庄学和重修。”]“民国二年,改为阆中县署”[ (民国)岳永武等,《阆中县志》卷七《衙署志》,民国十五年(1926)手抄本,版存阆中市图书馆。]“建国后,为阆中中学校”。[ 杨林由,《阆中名胜古迹考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第57页。另据刘先澄考证:“自唐代以来的军、州、府衙门地址,就在民国时县署处,即今西街桓侯祠西邻的今阆中中学大门东面一片。”见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名城研究》第16期,第95页。]阆中中学的东边,即为汉桓侯祠(张飞庙)。旧府志载:“自侯之死……土宇几更,墓田如故。”续载:“张侯之塚,至今千有余年,而庙祀不废。”[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十四《艺文纪四·纪》,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新府志载:“汉张桓侯墓,在府署东。《寰宇记》:在刺史大厅东二十步,高一丈九尺。”[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十四《舆地志·陵墓》,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又称:“保宁郡治东三十步,有张桓侯庙,庙屋凡三重,最后一丘隆然。”[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五十六《艺文志·文》,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综上,汉桓侯祠和保宁府府署地址均未变更,故知宋代阆州州学原址,即在今阆中中学古城校区内靠近汉桓侯祠一隅。
原校门设计图
阆中中学老校门
咸丰《阆中县志》载:“阆中……元、明皆为保宁府治,国朝因之。”[ 阆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咸丰《阆中县志》卷一《历代沿革志》,2015,第1页。]元至元十三年(1276),升阆州为保宁府,下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奉国、新井、新政七县,新得、小宁二州,府治阆中。阆中遂有保宁府、阆中县两级官学。旧府志称:“保宁府学,旧在府治东南,元末兵燹。国初改迁于府治西南。”[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纪·庙学》,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府学”即“府学宫”,也称“府文庙”。文庙是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一般前庙后学,或左庙右学,或右庙左学,庙与学皆有定制,保宁府文庙属前庙后学。[ 旧府志载:“(保宁府府学)庙制:中为文庙六楹,左右为东西两庑,前为戟门,又为棂星门。庙之东为祭器库,西为乐器库,戟门左厢为神厨,右厢为神库,东北为启圣公祠,东西为宰牲所、为名宦、乡贤祠。学制:文庙之后为明伦堂四楹,翼以博文、约礼、时习、日新四斋。堂之上为尊经阁,堂后为新日堂,堂前为成贤门,成贤门之前又折而西南出,为义路礼门坊,又前为儒学门。成贤门之前折而东入为桂香阁、为学舍、为客厅,堂之右为馔堂、为号房、为射圃、观德厅。明伦堂,卧碑一,通制也。嘉靖十年,奉制于堂左建敬一亭。精白堂之后为教授宅,四斋之后为训导宅。”]府文庙制度完备、规模宏大。旧府志称:“其规制视他学为弘大矣”,[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纪·庙学》,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新府志则言:“阆苑学宫,枕大江,依名崖,形势佳胜,规模宏厂,昔称巨观。”[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五十六《艺文志一·文》,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洪武四年,知府陈益民将府文庙由府署东南改迁于府署西南,此后,府文庙未经迁徙。杨林由考证,保宁府文庙遗址在“西街今绸厂及丝绸电厂内”。[ 杨林由,《阆中名胜古迹考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第59页。]刘先澄称:“上世纪六十年代,府文庙被拆毁,基址改为丝绸电厂车间房舍。”[ 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名城研究》第15期,第113页。另据王萌考证:“府文庙遗址……应在今锦元张飞酒店后院一带。”见王萌《仰望后院星空》,巴蜀书社,2019,第21页。]
可知,保宁府文庙的原址,当在今阆中中学正大门前的丝绸博物馆内。府文庙肇建于元,经明清两代,屡有增修。旧府志载:“成化二年,知府李直重修。后知府刘瑀、史书,继通判唐平,相继增修。”[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纪·庙学》,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咸丰《阆中县志》称:“国朝顺治八年,知府柯臣、知县汤鼐新建。康熙间,知府薛柱斗及高镛续修。道光元年,川北道黎学锦重修。”[ 阆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咸丰《阆中县志》卷九《祠庙志》,2015,第25页。新府志卷二十四《学校志·学校》详载:“保宁府儒学……国朝知府柯臣、薛柱斗先后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崇圣祠、泮池、宫墙。道光元年,川北道黎学锦重修,增建杏坛厅。”]黎学锦重修后,府文庙规模达于极盛。[ 新府志卷二十四《学校志·学校》详载:“黎学锦兴工重修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庑,栋宇高爽,丹艧聿新。旧设主圣并四配神位制度较小,今各高阔尺许,盘以金龙。崇圣、两庑各神位,亦悉增数寸。其附祀名宦、乡贤、忠义、节孝诸祠,俱加新整。又建杏坛于棂星门左,重修泮池,浚池阔深数尺。礼器库、乐器库及棂星门、戟门、四周围墙,无不一律坚峻。所有庙中籩豆、樽俎、簠簋各祭器亦洁治全整。又添置乐器数事,饬学官春秋二祀,均照祀典丰备祭物,以昭慎重。”]“民国初,府儒学教谕训导公署改为职业学校,后为县立阆中中学女生部。府名宦祠、节孝祠改为团练局,后为县立阆中中学初中部学生寝室。”[ (民国)《阆中县志稿》之《营建志·公廨》,民国三十七年(1948)手抄本,版存阆中市图书馆。]
旧府志载:“阆中县学,旧在城东白沙坝,后迁于府学东,成化间迁于府治东,即古阆州学址。弘治九年,因建寿王府,乃撤迁于城北旧演武场。嘉靖十一年,复建于县治之东。丁祀总于府学,故庙制未立。”[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纪·庙学》,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本条详载:“(阆中县学)学制:中为明伦堂,翼以二斋,曰敬德、修业,为仪门,为儒学门,为号,为经籍库。明伦堂之左为教谕宅,两斋之后各为训导宅。”]嘉靖二十一年,杨瞻议以迁藩旧址复为县学,后因故未立。有明一代,县文庙屡经迁徙,且有学无庙,祀典均借府文庙为之。咸丰《阆中县志》称:“县文庙,旧在治北,明弘治中迁,崇祯末再迁。国朝康熙三年,知县高人秀即崇祯年间旧址重修。二十七年,知县潘云桂增修。嘉庆十四年,知县黄泰重修。至咸丰元年,知县徐继镛从东门外移建城北门内。”[ 阆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咸丰《阆中县志》卷九《祠庙志》,2015,第26页。本条引明《通志》续称:“今武庙前有一圆池,传即当日泮池,想崇祯年间既迁文庙,因以此地改为武庙,及其半而圆之。”]有清一代,无论是在东门外(今县学坝),还是在北门内(即今阆中文庙),县文庙均“宏厂精致,结构饬密”,与府文庙布局类同,真正成为“庙学合一”的儒学教育和祭孔场所。尤其值得注意,在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县文庙曾建在今阆中中学古城校区内,即宋代阆州州学原址上。如今,于北街原址修复后的阆中县文庙与阆中中学古城校区也仅一巷之隔。
嘉靖《保宁府志》中关于府文庙记载
明清两代,国家设有儒学署及相应官员,管理地方官学的儒学教育,主要职责是招收生员(秀才)入学,进行培训、考课,将其培养成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人才。[ 据刘先澄考证,保宁府儒学长官为教授,明清各一名,均为正七品,明设训导四名、清设训导一名,均为从八品。阆中县儒学长官为教谕,明清各一名,均为正八品,明设训导两名、清设训导一名,均为从八品。并称:“明清时,读书人不分出身、年龄,经三年一次的童试,包括第一年的县试、府试和省学政主持的岁试,录为生员,第二年省学政主持的科试,取得考乡试的资格。岁试和科试合称为院试。岁试录取为生员(俗称秀才)后,就可以进学,或称入学、入泮,进入学宫读书,以备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详见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名城研究》第15期,第116页。]读书人需经童试录取为生员后,方可入学。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各等,只有廪生享受国家财政补助。新府志载:“保宁府学额:进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阆中县学额:进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二十四《学校志·学校》,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咸丰《阆中县志》称:“廪生每名岁支饩银三两二钱,共银六十四两,遇闰每名加银二钱六分六厘六毫六忽六微六尘六纤。”[ 阆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咸丰《阆中县志》卷十八《学校志》,2015,第88页。]明清两代,对生员的管理十分严格,教官负责考核生员,有月考、季考,主考四书五经,兼试策论。清前期,规定生员不应月课三次者戒饬,无故终年不应者黜革。嘉庆后,月课渐不举行,儒学署主要任务成了组织生员参加省学政主持的岁、科二试(院试)。[ 据刘先澄,《贡院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
书院始于唐代,大多为民间创办,俗称“私学”。“有清一代,书院已取代文庙,成为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 萧易,《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82页。]民国《阆中县志》言:“郡县学宫,师生之谊虽具,而平日实未执行教授之事,惟地方间设立书院,尚能补助教育。”[ 岳永武等,《阆中县志》卷十八《教育志·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手抄本。]新府志称:“郡城书院,堂庑宏廓。诸生以时,肄习其中。子云横经,侯芭入座,弘诵之声,彬彬风雅矣。广庠序之教,宏乐育之休,休髦向风,学侔齐鲁。”[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二十七《学校志·书院》,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古代阆中书院之盛,可见一斑。据侯开良考证,阆中历史上有名的书院有古台山学舍、锦屏堂、三陈书院、锦屏书院、梧桐书院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阆中市委员会编,《阆中文史资料选》第29辑,第188页,侯开良《阆中帝制时期书院史考》。]其中与阆中中学相关的有锦屏书院和梧桐书院。
旧府志载:“锦屏书院,在锦屏山临江。嘉靖四年,知府张思聪建,中为层楼,御史李柬题曰尊道阁。嘉靖二十一年,佥事杨瞻重修。”[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纪·书院》,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 ]锦屏书院在阆中历史上十分有名,旧府志称:“(张思聪)首创锦屏书院,以作养保邑士子,阆之科第自是日显。”[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八《名宦列传·循良》,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胡昭曦言:“阆中锦屏书院是四川书院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座书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阆中市委员会编,《阆中文史资料选》第29辑,第195页,侯开良《阆中帝制时期书院史考》引胡昭曦《四川书院史》语。]明万历间,锦屏山上的书院已“废有年矣”,知府周道直于是“爰新学宫射圃旧址,仍旧名而新建之”。[ 阆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咸丰《阆中县志》卷十八《学校志》,2015,第88页。]此后,历经明清两代,均时有修葺。咸丰《阆中县志》载:“(锦屏)书院旧在锦屏山之阳……万历中知府周道直、天启中侍御史彭某先后重修,则均在府儒学后。邑人徐中丞绍吉碑记,所谓命名锦屏,纪地灵也,附近学宫,示仰止也。明末毁。国朝康熙二十六年,学使周灿即其地而创建焉,自记所谓方刈草筑基间,得片石,即徐中丞书院碑记也。未几倾废。乾隆十六年,观察使周琬重修。”[ 阆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咸丰《阆中县志》卷十八《学校志》,2015,第88页。]“乾隆二十三年,知府庄学和迁建城外,即治平园址”。[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二十七《学校志·书院》,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另按咸丰《阆中县志》卷十一《古迹志》称:“治平园旧址,今之锦屏书院,一名东园。宋治平初,太守朱寿昌筑东园于牙城之东,中有郎官庵,三角、四照、红药之亭,清风、明月之台,锦屏阁、花坞、柳桥、曲池诸胜。文同著为十咏,黄庭坚有记。”]迁建后的锦屏书院,制度完备。“自讲堂外,左右序二厅三所,有诸生斋舍,计通楼二十四间,每舍各署一楹帖,其大门一联云:六七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而人文遂极一时之盛”[ 阆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咸丰《阆中县志》卷十八《学校志》,2015,第88页。]“嘉庆六年,署阆中县事李天培惑于风水,将书院拆迁于府署西”。[ 刘先澄,《贡院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第196页。](嘉庆)二十四年,川北道黎学锦,念“书院诸生肄业城中,地近嚣尘,不若东关旧址较为幽静”,[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十一《舆地志·公署》,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仍即城东书院旧址,扩其规模”。[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二十七《学校志·书院》,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黎学锦重修后的锦屏书院,规模宏大,建讲堂、学舍数十楹,前建文昌阁、奎星楼。制府蒋公额“阆峰毓秀”四字,又题“山为性体,水作文润,坎止流行皆学问;台可望星,亭先得月,日新富有自光辉”以为楹帖,院后构池引渠,周绕台榭,置四照亭、石桥、曲通竹径,引泉石楼阁,蔚为胜观,分十景以备吟赏,仿文兴可十咏意也。]更念“保郡向无会府,恭逢圣寿,文武官员悉诣他庙,序爵行礼,非所以肃观瞻而昭虔恪”,[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十一《舆地志·公署》,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遂“以城内书院别创会府”。[ (清)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二十七《学校志·书院》,道光元年(1821)木刻本。]杨林由称:“会府为阖府官员,恭逢圣寿、正旦等大典序爵行礼之所……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川北镇桂涵、保宁府知府徐双桂、署阆中知县胡光瓒捐俸公建。在今西街阆中中学校门及办公大楼区。”[ 杨林由,《阆中名胜古迹考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第53—54页。另据民国《阆中县志稿》之《营建志·公廨》载:“清会府……民国初并入县立中学,改修校舍,今县中学礼堂即旧会府正殿。”]此后,锦屏书院院址不变,弦歌不绝。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保宁府公共学堂,后改联立中学,1933年停办。后国立第四中学因战事移阆,暂借该地校舍讲学。1946年,省立阆中中学迁入。[ (民国)《阆中县志稿》之《教育志·学校》,民国三十七年(1948)手抄本。]解放后为川北公立阆中中学新生院、阆中第一初级中学、城东中学、东风中学。[ 据刘先澄,《贡院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第197页。]综上可知,自明万历到清嘉庆的两百年时间内,锦屏书院除乾隆时短暂迁建城东外,均建在今阆中中学古城校区内。
《阆中县志稿》载:“清光绪中,县令费秉寅在地方筹捐银数千两,购买龙村沟田地数十亩……资以供养县中无依幼孩,遂有育婴堂之设,其堂地点为富绅李某所施。”[ (民国)《阆中县志稿》之《慈善志·救济事业》,民国三十七年(1948)手抄本。]李某即李鼎清,1993年《阆中县志》称:“李鼎清在县城西街城隍庙侧梧桐院,捐房办育婴堂,为阆中托幼教育之始。”[ 阆中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阆中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178页。]据侯开良考证:“(梧桐书院)是一座二进四合院,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前院有八间教室,后院有两间教室及师生的生活用房。”[ 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编,《名城研究》总第19期,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第91页。]梧桐书院本为李氏家族的“私学”,后被政府征用,改为梧桐模范学堂,并附办育婴堂和蚕桑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科举,令地方开办新学,阆中乡绅张铸元等在梧桐模范学堂的基础上创办阆中县高等小学堂。[ (民国)《阆中县志稿》之《教育志·学校》载:“县立高级小学校,在治城内西大街,光绪三十一年成立。初级中学成立,小学附设其中。”]1922年,阆中县高等小学与阆中县崇实中学合并,改为阆中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二十四年(1935)档案资料
民国二十九年(1930)学生名册
民国三十八年(1949)教师名册
县立初级中学校训
[ (民国)《阆中县志》卷十八《教育志》载:“县立初级中学校,在第一区西大街,民国十一年开办,十三年呈准立案,校具粗备,图书与县立高小校公用。”另据阆中市档案馆资料,两校合并及更名时间为民国十二年。]1936年,合并阆中县立女子学校。1946年,更名为阆中县立中学校。解放后,合并省立阆中中学校、皋飏中学,改为川北公立阆中中学校。1952年,改为今名,即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1950年合并省立中学、皋飏中学档案资料
县立中学校训
帝制时代,今阆中中学所在区域还建有社学一所,旧府志有载:“社学,旧在府西。”[ (明)杨瞻等,《保宁府志》卷三《建置纪·社学》,嘉靖二十二年(1543)木刻复印本。 ]同时,据王萌考证,今阆中中学正大门右侧一片,曾是具有教化功能的府城隍庙所在地。[ 王萌,《仰望后院星空》,巴蜀书社,2019年,第23页。]府城隍庙后殿及园基于民国后期改建为县立阆中中学高中部。[ (民国)《阆中县志》卷八《祠庙志》载:“府城隍庙,在城内西街。其后殿暨园基现圈入实业局范围。”(民国)《阆中县志稿》之《营建志·公廨》称:“实业所(局),今改建为县中学高中部。”]
综上,自宋代阆州州学以来,阆中地方教育和文化的高地均在今阆中中学所在区域。“千年古城,千年学府”的美誉可谓实至名归。
来源:阆中中学校史编委会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