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乡风滋养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根系,书写着乡土中国向文明深处前行的时代新篇。10月29日,中国乡风文明大会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围绕“文明,让乡村更美好”的主题,为推动文明乡风建设集聚起各方智慧和力量。
这场汇聚全国乡村建设实践者、研究者的盛会,不仅搭建了经验交流的平台,更通过遴选推广典型案例,为各地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战旗村入选中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
战旗村村容村貌(受访者供图)
在备受关注的中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中,凭借“关键在思想引领,核心在群众参与,重点在创新实践”,四川省《战旗村让党的思想旗帜高高飘扬》文明实践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国乡村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引领,西南地区乡村以党建引领文明建设、以文明乡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
战旗村多年蝉联“全国文明村”。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时充分肯定“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提出“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
近年来,战旗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治理、文化传承、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整合乡村振兴学院、战旗广场、战旗初心馆、精彩战旗馆、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等文明实践基地资源,构建起“大专家讲理论,土专家讲实践”的系统化理论宣传体系,搭起“1+N”连点成片的阵地体系,用“实训+网络”“课堂+现场”“集中+流动”的灵活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始终用“党旗红”引领“生态绿”,用“制度实”滋养“民风淳”,让党的思想旗帜在村里高高飘扬,也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如今,走进战旗村,绿意盎然、花木清香,干净宽阔的柏油路与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在远处雪山的映衬下,构成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乡村十八坊里,布鞋纳线、蜀绣飞针等非遗技艺在匠人的指尖焕发新生;战旗大舞台上,川剧变脸的一抹红、一声喝彩,让热闹的气息弥漫在整个村落……乡土文化的根与魂,激活了乡村文明的新活力,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注入鲜活动力。
多个四川乡村代表参会讲好“四川故事”
在这场全国乡风文明交流的盛会上,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永红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立克拢拢,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伊珎羌绣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珍,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农场农场主张学智分别作为县乡村基层党组织代表、乡土文化能人代表、农村青年人才代表参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者、研究者交流着四川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讲述传播乡风文明建设的“四川故事”。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立克拢拢争当推动文明乡风落地生根的实践先锋。他聚焦村容村貌改善,牵头完善《村规民约》明确19 条新规整治卫生差、铺张浪费问题,设置卫生监督员常态化劝导;通过“手把手教学+典型评选”,正向激励引导群众养成文明习惯,培育55户“文明新风示范户”、8户“五星家庭户”;针对彝族婚丧大操大办陋习,他带头垂范并提前做思想工作,杜绝高额份子钱与宰杀牛羊浪费,减轻群众负担;他带领群众以产业振兴夯实文明基础,推动村集体经济从“0”增长至280万元,带动115户贫困户增收;升级基础设施,实现道路硬化、安全住房全覆盖等,为乡风文明筑牢根基。
![]()
立克拢拢(左一)和村民一起进行乡村道路整治(受访者供图)
以制度规范等乡村治理手段是在为乡风文明建设“塑形”,根植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就是在为乡风文明建设“铸魂”。
“中国好人”、国家级非遗“羌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是北川羌族人,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坚持保护传承、守正创新,用一针一线守护文化根脉、编织羌乡幸福生活。她带头做大做强羌绣产业,帮扶农村群众就业创业,建设文明乡风、增强文化自信。她带领团队,推动羌绣与现代艺术“跨界”创作,将羊角花、碉楼等羌族元素融入耳环、项链、箱包、服装等产品,让羌绣焕发时代新光彩。多年来,累计指导羌绣培训2万余人次,带动妇女灵活就业500余人,人均增收2万元,培养市、县级羌绣传承人4名,高级绣娘50余名,其羌绣作品《初心》不仅在人民大会堂展出,更被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永久收藏。
![]()
陈云珍(受访者供图)
文明乡风随着古老技艺的焕新被激活,乡村的发展深植传统又拥抱未来。这便自然而然地吸引着满怀热忱的青春力量,以崭新的视角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篇章。
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位于成都市区半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是新农人张学智的家乡。从小热爱农业的他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农业发展。2018年7月,24岁的张学智返乡创业,创办了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农场,种植杏子等优质水果,开启了逐梦田野之路。他坚持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带动阿智家庭农场利用五分之一的土地试种新品种、示范新技术、试行新模式,将其打造为周边农户学习参观的样板基地。通过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与种植模式,农场成功带动本村及周边600余户村民增收超过千万元,为返乡青年创造近80个就业岗位。2024年,阿智农场被评为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
张学智(受访者供图)
从战旗村“党旗红”引领文明新风,到马边彝乡村规民约涵养淳朴民风;从北川羌绣一针一线编织文化自信,到阿智农场上青春汗水浇灌田野希望……在四川这片孕育了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的土地上,乡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的“软实力”,而是与产业振兴同频、与民生改善共振、与基层治理相融的“硬支撑”。
四川乡风文明建设始终扎根巴蜀大地的文化沃土,紧扣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产业赋能、青年聚力的特色之路,共同绘就了巴蜀乡村“塑形”更“铸魂”的生动画卷。如今的巴蜀山乡村,不仅有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更有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不仅有蒸蒸日上的富民产业,更有浸润人心的文明风尚。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四川将继续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让文明之花在巴蜀大地处处盛开,让乡土中国的文明新篇在四川书写得更加厚重、更加精彩。
![]()
来源:精神文明报 周洁
审核:冉琼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