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七夕,
不少人认为,
七夕
是纪念牛郎织女爱情的节日,
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
——鹊桥会、定情、
看着星星互诉衷肠、收礼物……
其实,
不完全正确!
那么,
七夕起源是什么?
还有哪些风俗习惯?
快来一起了解七夕,
这个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吧
↓↓↓
七夕节的历史渊源
2006年,
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提及七夕节,
人们总是第一时间
想到“中国情人节”,
悠悠岁月寄予其中的传统意蕴,
却常常被忽视。
在古代,
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
但它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简单来说,七夕就是一个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
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今亦有五孔、九孔之说。
汉代已有欢庆七月七的习俗,
女孩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
乞求智慧巧艺,
所以它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
唐宋之际,
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之市场,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世人称为乞巧市。
小编给大家梳理一下——
古人过七夕节主打一个“热闹”。
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
丝毫不亚于春节,
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
专卖乞巧物品;
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
……
总之,
这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嘛!
七夕节还有这些讲究
在古代,
七夕节还与农耕劳作、观测天象相关。
农耕文明时期,
种庄稼要知农时。
而掌握四季的演变节奏,
需要通过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
进行判断。
出土于陕西靖边县渠树壕东汉墓的
天文星象图,
是我国首次发现的
星形、星数、图像和题名
四要素俱全的天文图,
也是目前已知内容
最完善的二十八星宿图,
从中可以看到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节与爱情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
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
已有酝酿。
牛郎织女的神话,
源于我国先民们的天文学想象。
战国晚期竹简《日书》里写
牛郎织女的婚姻非常悲剧——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
不出三岁,弃若亡。”
大概意思是:
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
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直到西汉中期以后,
七夕的分离禁忌才逐渐消退,
演进到男女的约会。
但东汉《古诗十九首》里
牛郎织女还是相爱而不能团聚: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阻隔,佳期如梦,
牛郎织女在七月七得以重聚。
跨越世俗中种种障碍,
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七夕玩什么
七夕节吃什么
巧果
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称巧食或巧舌,是上海特色传统糕点,七夕的应节食品。
五子
食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是七夕“拜织女”的祭拜贡品。
巧酥
传统名点之一,为了庆贺牛郎、织女农历七月七鹊桥相会。
巧巧板
山东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手巧,吃到枣早婚。
云面
山东临沂七夕出云面。此面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
乞巧节承着
女孩们的美好梦想
关乎婚姻美满
耕耘收获
和平安宁
今天的女性
通过投身热爱的事业生活
有更多机会实现古代女子星空下
心心念念的灿烂人生
总有些美好
值得耐心守候
如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远距离恋爱已是稀松平常
一路风尘仆仆
相聚时
一个拥抱和一个微笑
让一切思念、奔波都渺不足道
如今的乞巧习俗
不少已弱化或消失
唯有爱情传说久久流传
如今
七夕乞巧或渐成情人佳节
也恰提供你我一个契机
得以坦率表达爱情
寻求中国韵味的浪漫
祝天上人间
占得欢愉
年年今夜
愿天下有情人
终成眷属
岁岁今朝
来源:农业科技报
审核:冉琼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