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龙泉镇新文庙村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村民采收青蒿忙碌的身影,这个曾因地块零散、撂荒严重的村庄,正以中药材种植为钥匙,打开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在新文庙村三组的青蒿地里,村干部正带领着村民采收青蒿。大家一边收割,一边将散发着清香的鲜药材装车。这些青蒿不等晒干,就第一时间被买走。看着装满药材的收购车渐行渐远,采收现场一片欢声笑语。村民脸上的汗水与笑容交织,无不透露出喜悦与期盼。 龙泉镇新文庙村三组村民 赵冬梅:“以前是一片荒土长的杂草,现在村上安排我们没法务工的人,全部在家里搞开荒,种了很多的药材,所以我们老百姓现在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把钱赚到,还算可以的。” 新文庙村是典型的旱山村,土地转化变现能力有限,每年的粮食收成基本上只够家人生活。近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村子里的土地成片闲置。两年前,在村干部的发动和组织下,村里将所有闲置土地充分被利用起来种植中药材。如今,闲置的坡地与零散地块不但成了连片的“药材宝库”,村民们也在土地上找到了更多“活路”。 龙泉镇新文庙村党支部副书记 伏吉祥:“我们发展药材种植后,村民人均收入基本上增加了600元,集体经济可以达到2万元左右,每年给在这里务工的村民可以发上4至5万元的工资。” 从闲置撂荒到“一地多收”,新文庙村用中药材种植盘活了土地资源,更蹚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两年的发展探索,200余亩闲置地块已经有了“量身定制”的种植方案,沙壤土种青蒿,收完接着种白芷,黏土地栽佛手,间隙套种前胡,实现“一年两收”。 龙泉镇新文庙村党支部副书记 伏吉祥:“下一步我们计划收了青蒿过后,立马就把草锄了,搞长效与短效结合的方式(种植),让我们的土地更进一步发挥作用。” 如今,村里成立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田间管护服务;一头连着市场,与阆中本地药企签订了“保底价收购,市场价上浮时按市场价结算”的协议,今年仅青蒿一项就为30余户村民带来近5万元收入。 村集体则通过土地整合服务费、合作社分红,每年可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随即将这笔资金投回基地,新修了多条产业路和灌溉井,使更多闲置地变成“熟地”,进而让土地红利实实在在地落进了百姓口袋,为当地百姓铺就了增收致富路。
记者:魏洋、梁景明
审核:冉琼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