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节 逆境中不屈风骨悄蕴勃勃生机 | 道义解字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8-01 16:54 80

冬天的“冬”字在甲骨文中是左右分开的两条丝线,丝线的顶端分别打了一个疙瘩。冬字最早不是表示季节,而是表示时间的结束。古代的冬和终本来是同一个字,后来因为春夏秋冬的冬季是一年最后一个季节,所以就借结束打疙瘩的“终”字来表示最后一个季节。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金文和小篆时代,冬字就在这个疙瘩的下面加了一个“仌”(音冰),这个“仌”代表的是冰雪或冰凌。用代表冰雪和冰凌的“仌”,再加上代表终的丝线疙瘩,上下重叠就构成了小篆中的冬天的冬字形。到了汉代的时候,象形符号就逐渐简化了,于是上下重叠的“仌”字就变成了两点。这个字形从魏晋时期一直沿用到当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用冬天的松柏比喻人在逆境中坚守本心、不屈不挠的品质。正如孔子所言,只有在极寒环境下,松柏的耐寒本质才得以凸显。中国书法、绘画以及诗文也有很多作品是以冬天为主题创作的。历代书法大家王羲之、苏东坡、米芾、颜真卿等,都创作过很多跟冬季和冬字有关系的诗文和书画。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一封描写冬雪的行书信札,内容为雪后问候友人“山阴张侯”。王羲之的这张帖也被历代的收藏家所珍藏,被历代的文士和书法家所膜拜。苏东坡贬官黄冈的时候,把自己的临时居所称为“雪堂”,围绕雪堂还写了不少的书法作品。清初的八大山人《快雪时晴图轴》把晋人风度与他个人遭际结合,体现了“快雪时晴”精神——在逆境中濯炼光明情怀的理想。

王道义认为在描绘冬天的绘画作品中,唐朝大诗人王维的名作《雪中芭蕉图》很有代表性。《雪中芭蕉图》以东汉名士袁安卧雪的典故为背景,通过描绘雪中芭蕉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历史叙事相结合。这幅画作中,王维把雪景和芭蕉等不同季节的景物都聚合在一起,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展示了这样的情怀:虽然面对非常恶劣的天气,但是心中却充满了对蓬勃夏天的向往。

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到八大山人的《快雪时晴图轴》,历代流传的精彩书画作品中都有冬景的艺术表现。而在诗文书画的创作中,唯有经历冬天这样严峻考验方能显露个体的真实品格成为书画家们的共识。王道义说,“从流传下来的有关冬的诗文书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历代名家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蓬勃生机,以及他们鲜活的张力和奋斗的勇气,从而愈发惊叹于他们的惊世才华,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感悟体会和传承的。”

出品人:雷和斌

总监制:何文宗

总策划:楚彦

统筹:唐明 侯敬文 何佳欣 代红

视频拍摄/制作:俞文晶 熊雅绮 邓玥潇

记者:陈荞

文案:李雪艳 赵梓君 蒋睿(实习) 陈雨睿(实习) 王艺雅(实习)

专题:刘亚宇

设计:何如冰

特别鸣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