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载寒来暑往,嘉陵江上的 “川阆中渡 0020” 始终穿梭不息。船长何春保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江南街道龙潭社区的菜农们架起通往对岸市场的 “绿色通道”。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他紧握舵盘,保障村民的蔬菜及时销售。
7月12日凌晨四点半,点点手电光划破黑暗,今年 67 岁的王正蓉和邻居们一起背着沉甸甸的蔬菜,从家里出发赶往龙王滩码头,只为赶上最早的那班渡船,将新鲜的蔬菜送到河对岸的市场上售卖。
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前一天下午,王正蓉冒着烈日,穿梭在繁茂的豇豆藤蔓间,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断滚落,很快就浸湿了后背衣衫。即便酷热难耐,她双手依然灵巧地在藤蔓间翻飞,将细长翠绿的豇豆一条条摘下,轻轻放进身旁的背篓。
村民王正蓉:“我们今天下午摘的菜,要赶上明天一早过河去卖。”
不远处的菜地里,几位村民也在各自忙碌着,有的专注地采摘着辣椒,还有的小心翼翼地摘下鲜嫩的丝瓜。一篓篓新鲜蔬菜堆得满满当当,那是他们辛勤耕耘的收获,也是对生活满满的期望。
村民母国英正和老伴在自家小院里,专注地整理着刚采摘回来的蔬菜。母国英将豇豆细细打理,随后熟练地捆扎起来,手指灵活地翻飞,不一会儿,一束束整齐的豇豆便摆放整齐。
村民母国英:“我们种点蔬菜拿到河对面去卖,我们又不会骑车,只有这个渡船才能解决我们的困难。”
龙王滩码头地处嘉陵江和白溪濠交汇处,这条航线是龙潭社区菜农前往阆中古城最便捷的通道。从古朴木船到标准化客渡船,从普通客运航线到专为菜农服务的“绿色通道”,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村民马国发:“没这个船,走这里(出发),过南津关,走一桥,走将近两个钟头才能走到桥上去,还要走快,像我们现在走路确实具体,人上了岁数,确实走不动,坐渡船确实方便。”
65岁的船长何春保,一边专注地盯着江面,一边转动着手中的舵盘。今年已是他驾驶渡船的第37个年头,他依然清晰记得刚接船时,老人们扛着菜在码头焦急等待的场景。如今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若是遇到有村民没有赶上渡船,他便会再次返航,哪怕已驶出老远。
船长何春保:“因为我们这个渡船要特殊一点点,是专门为我们龙潭社区的老百姓,打造的这个渡船,他们要走路卖菜的话要走两个半小时,乘渡船也就最多十几二十分钟,就拢了市场,方便他们。”
这艘悠悠前行的渡船,承载着龙潭社区村民们的生活希望,见证着何春保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无私奉献。
船长何春保:“只要老百姓需要,我还会继续开下去。”
记者:张枫玲
审核:冉琼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