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阆中|四川政协报: 护古城续文脉 千年阆苑射活力

无线阆中 2025-07-09 18:14 533

7月9日

四川政协报以

《一地一策,解码文旅深融新表达|护古城续文脉 千年阆苑射活力》为题

深度报道了阆中市政协为延续文脉,保护古城

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履职事迹。

↓↓↓

开栏语

“一眼四川,半个中国”,四川是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大省。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和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精神,四川政协报将从2025年7月9日起推出“一地一策,解码文旅深融新表达”系列融媒报道,多角度展现成都、自贡、乐山、南充等地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立足实际助力当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实践、新作为。敬请关注。

公元764年春,杜甫登上今阆中市城南锦屏山,汹涌的诗意喷薄而出:“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尔后千年,多少兴衰沉浮事在阆中这块宝地发生,并在一座近2平方公里的古城留下深刻烙印,成为当代人可观、可感、可触、可享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天府大地如火如荼。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阆中古城,探寻诗圣杜甫不可得见的后世胜景,了解“政协之为”助推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的生动故事。

携手保护“留住城”:

“人人都是守护者、人人都是守城人”

6月19日清晨,两辆从重庆开来的旅游大巴驶入阆中古城停车场。车辆停稳后,70余名游客陆续下车集合,跟随导游开启“访遗寻古”之旅。

“早就听说阆中古城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行走在青石板路上,随队游客王玉凤非常兴奋,“今天一定要好好逛逛!”

如王玉凤所言,现今的阆中古城保留有97条井字型街巷、270多座古民居院落,是“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巴蜀古建筑实物宝库”。

阆中古城全景。阆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经历千年风雨,跨越百年沧桑,阆中古城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古城的保护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张治平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过程中,阆中古城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如果古城消失,阆中独特的历史文化血脉可能中断!”见到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岌岌可危,一批有识之士发出“立法保护”的呐喊。

强烈的“护城”之声,促使省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通过《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19年又对《条例》进行了10余处补充修订。与此同时,《阆中古城维修规范》《阆中古城保护名录管理办法》等多个规定也陆续出台。

“相关法规的出台和修订,经历了多次立法协商,各级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得到充分吸收采纳。”在南充市政协委员、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局长张玉杰看来,正是一道道“法治城墙”的建立,才让阆中古城的“老样子”“老记忆”保存至今。

“那一圈是什么?”古城屏江街的一处院落内,一棵树木的树干引发记者好奇。

“这是伤口愈合后长出的树瘤。”阆中市政协“古城保护与利用”专项协商联络组组长王波解释说,由于树木生长旺盛,枝丫顶坏了旁边的院墙,“为让树死亡,院主悄悄剥掉了树皮,留下‘环割’伤口。”

按照古城保护相关规定,破坏树木的院主很快受到了处罚,但树木生长与院墙维护之间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

“古城保护光有‘硬杠杠’还不够,人人理解、主动参与同样重要。”王波表示,凝聚“全民保护”共识力量,人民政协有优势、有作为。

王波谈到的“作为”,其中便有古城树木遭到破坏后,阆中市政协组织开展的一次古城保护与利用专项小微协商活动。活动邀请古城管理单位负责人及院主代表、政协委员等齐聚一堂,共寻“保护”与“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协商最终达成多项共识,包括向外延展约20厘米重修院墙,为树木生长留足空间;及时救治受伤树木,安排专人定期修剪枝丫等。”王波说,共识成果落地后,保护单位和院主都很满意。

除了协力保护古城树木,采访期间,记者走进“古城议事室”,看见墙上展示了多项古城保护“软监督”成果——

搭建协商平台,助力“孔家大院”门口有违历史风貌的“拴马桩”装饰顺利拆除;紧盯消防安全,助推古城4个社区的微型消防站添置消防器材;回应群众关切,协助古城控制区加快完成电路电线改造……

“我们还公开微信二维码、电子邮箱、热线电话等,广泛征集古城精细化管理、历史性建筑保护、安全隐患排除整治等线索与意见,并将其转化为小微协商议题。”阆中市政协主席张晓波表示,随着各方共同努力,“人人都是守护者、人人都是守城人”已成共识。

烟火延续“留住人”:

“如今的阆中古城,好看、好吃、好耍”

傍晚时分,一群中学生有说有笑穿过阆中古城街巷。“这道题我晚上回去再看看,明天和你讨论!”挥手道别后,他们分头拐进几个古色古香的小院。

“那里是他们的家。”张玉杰说,阆中古城经过千百年的保护传承,留存至今的,不仅有青砖黛瓦的古街巷、古建筑,更有4万余名居民世代传承的生活方式和俚语方言。

张玉杰表示,阆中古城保留了历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续性。那最抚人心的“烟火气”,成为八方游客爱上这里的重要缘由。

据了解,古城保护从一开始,便高度重视政协委员关于“无市井则无古城”的建议,坚持不迁学校、不迁民居、不迁市场作坊,成功留住了“青春跃动”“柴米油盐”和“吆喝叫卖”。

“豆-花-咧!”漫步古城,一声洪亮且悠长的叫卖声从白花庵街传来。发声者,是古城居民胡平。

平日里,胡平总是挑着扁担、晃晃悠悠穿行在古城当中。他用祖传手艺制作的石磨豆花,是当地居民餐桌上经常出现的美味佳肴。

“大家吃惯了我的豆花、听惯了我的叫卖。守着这份家业,既能传承手艺,又能养家糊口。”胡平表示,“古城中的生活,很好!”

古城与居民相依相守,也让“外来人”感到舒心自由。

阆中古城中的“书香政协”委员阅读角。记者 张荣康 摄

晚饭过后,阆中古城本源堂民宿的中庭院坝内,几把木椅、几张方桌、几杯清茶,吸引多位阆中市政协委员前来参加读书活动。

吹着雨后凉风,阆中市政协委员陈麒光率先分享:“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推动业态发展多元化、产品供给更优质、品牌塑造成体系、文旅企业强筋骨……”

“阆中古城也要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生态与现代商业形态深度融合,增强游客消费意愿,增加古城居民收入。”结合学习思考,李仲伟委员提出建议。

看到委员们聊得火热,民宿住客李诚主动加入讨论:“用多元业态‘添柴’,能让古城的‘烟火气’更加醉人!”这是李诚第二次来到阆中古城。与5年前相比,他发现这里的业态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与游客的感受相同,记者走在阆中古城,看到当地开起了多间精品民宿,同时新增了不少咖啡馆、小酒馆、旅拍馆,甚至还有猫咖和演艺场。这些新业态,正吸引多个年龄段的游客前去消费。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阆中古城景区过夜游客人数已占年接待游客的51.2%,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2.7天。

“古城业态升级,委员们提供了不少智力支持。”阆中市政协秘书长赵峰说,古城内共有9处“书香政协”委员阅读角,委员们时常与商家、居民、游客近距离沟通交流,“不少助推发展的‘金点子’,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

夜幕降临,古城中的一间茶舍点亮黄澄澄的灯光。参加完读书活动,李诚决定前去喝几杯夜茶。雅乐环绕中,他端起茶盏、轻嗅茶香,不禁赞叹:“如今的阆中古城,好看、好吃、好耍,更有烟火气,更具留客力!”

文脉赓续“留住魂”:

让古城“活”得更繁盛、更有生命力

阆中,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孕育了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独具魅力。

“古城的‘灵魂’在于文化。”张玉杰认为,如果说有形的保护是让阆中古城“活下来”,那么通过文化赋能、文化聚魂,则能让古城“活”得更为繁盛、更有生命力。

“从古砖旧瓦中挖掘历史故事”“充分提炼和彰显鲜明的文化标识”……近年来,在柴福林、侯晓朗等阆中市政协委员的呼吁下,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精髓得到进一步挖掘,并以更加系统化、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小院门前,色彩斑斓、神态各异的门神画“看家护院”;小巷白墙,春倌说春、打春牛、亮花鞋、游百病等春节民俗文化生动呈现;贡院之外,“阆门神”艺术装置吸引游客拍照打卡……尽管2025年春节已过去小半年,但行走在阆中古城,记者惊讶地发现,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元素依然四处可见。

“春节文化,是以落下闳为代表的阆中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阆中市政协委员、市文广旅局副局长郑春华说,早在2020年,阆中市就提出了“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的宣传口号。

有了响亮的宣传口号,还要配套丰富的文旅产品。阆中独有的春节文化资源如何转化利用?

春节期间,阆中古城开展过大年民俗文化活动。傅开彬 摄

“市政协围绕‘助力做强春节文旅产业’主题,组织开展了多场调研协商活动,委员们为回答好这一问题,贡献了不少金点子。”市政协提案委主任罗英杰说。

根据罗英杰的介绍,记者查阅了多篇关于擦亮叫响阆中“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文旅品牌的提案。其中一篇由任小君委员在阆中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提交,颇具代表性。

该提案提出,要丰富阆中古城的春节文化活动,既展示原汁原味的年俗文化,又邀请游客深度参与、亲身体验,营造“到阆中天天过春节”的浓厚氛围。

“委员们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落实,逐步转化为‘迎春乡音大拜年’、舞龙舞狮展演等热门文旅产品。”郑春华说,春节“申遗”成功后,阆中文旅迎来了高光时刻:2025年春节假期,阆中市共接待游客247.68万人次、同比增长11.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7亿元、同比增长9.13%。

“热闹得很!”回想起2025年春节假期的阆中古城,张玉杰用“世界春节文化大观园”来形容。

“大观园”里什么样?张玉杰说,那是全天候、全时段、多场景的73.75万人次共同“闹新春”——

“阆苑仙葩迎春灯会”“春节大庙会”“春节八天乐”等近20项文化活动热闹非凡;真人皮影秀、开城迎宾、春节老人NPC互动特色节目引发激情尖叫;“阆门神”“钻钱眼”“中华福集”等拍照打卡点万人“享”福……

“春节怕挤没来成,现在过来也不错!”古城笔向街上,游客姜雨婷身穿华丽汉服,站在墙根与美景合影。选择错峰出行,姜雨婷虽然没能见到最为热闹的春节庆祝场景,但古城中各处彰显的丝绸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依然让她尽享“出片自由”。

“文旅活动期间穿汉服、背古诗,可免费游览张飞庙、贡院、中天楼等古城景点,有时间还能参与‘秀才赶考’‘张飞巡城’‘夜间打更’等体验活动。”姜雨婷感慨道:“阆中古城,真是把文化做‘活’了!”

委员访谈

“每个人都是古城的守护者”

——访南充市政协委员、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局长张玉杰

张玉杰委员。

记者: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您心中的阆中古城是什么样子?

张玉杰:在我心中,阆中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也是“穿越唐风宋韵的小清新”。

它是山水相融的绝美古城。阆中被称赞为“天人合一”的古代城市选址典范,“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是对这座城市最经典的写照。

它是烟火相续的活态古城。阆中古城最珍贵的是,保持了历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续性。97条古街巷、270多座明清院落里,4万多居民在此日常起居,让厚重的历史不只是层层叠叠的,而是青砖黛瓦与人间烟火的和谐共生。

它也是人文相依的千年古城。当你走在古城里,有一种“吹过杜甫、陆游当年吹过的风,就是在和沧桑岁月轻轻地相拥;走过张飞、落下闳走过的青石板路,就是和旧时光阴静静地相逢”的历史穿越感,仿佛一场穿越古今的时空对话。

记者:在古城文化挖掘和保护方面,让您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张玉杰:此前,我们收到一封分量十足的游客来信。信中,翔实的资料摘抄与直观的图片对比,严谨论证了景区张飞庙的一处陈设错误。我赶忙拿着信,与本地人文历史专家仔细考证,最终确认游客所言不虚。此事对我触动极大。

一直以来,阆中人始终将文化传承与保护视为己任。而这封游客来信让我深刻感受到,阆中古城的保护与传承,绝非阆中人、南充人或四川人的“独角戏”,而是每一位热爱中国历史、钟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士的共同使命。每个人都是古城的守护者,每个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记者: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这给阆中古城旅游带来了哪些变化?

张玉杰:一直以来,落下闳就是我们阆中人的“年爷爷”和“春节老人”。他主导创制的太初历确立了以正月为岁首的夏历传统,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重要节日。春节“申遗”成功,极大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2025 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阆中以“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为主题,围绕“迎春来、踏春去、抱春归”开展20余项活动,更新演绎形式、活化传承场景,让“阆中年味”浓起来、古城旅游“火”起来。

接下来,我们将举办“落下闳春节文化论坛”、建设“南充阆中春节文化博物馆”、开发“二十四节气”文旅产品等,全力建设“华人春节文化体验地、中国春节文化传承地”,真正实现“到南充阆中来玩,过中国味最浓的年”。

记者: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阆中古城在未来发展中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部署要求?

张玉杰:“文旅+百业”意味着文旅产业是主导产业的新定位,“百业+文旅”则体现出各行各业要和文旅共同发展的新要求。省委对南充寄予厚望,提出了支持南充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南充市委作出了“加快推动文旅资源向文旅产业转变、传统文旅业态向综合文旅业态转变、单一调节手段向多元调节手段转变”的新部署。就阆中古城来讲,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守正创新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将其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来源:四川政协报

审核:冉琼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