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向阳·家书馆”在攀枝花市东区弄弄坪街道向阳社区正式开放,300多封弥足珍贵的三线家书引起了众多参观者关注。据了解,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社区三线建设主题家书馆,所展存的家书均由民间藏家历时30年从废品收购站抢救所得。
向阳·家书馆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分为展览区和体验区两部分,旨在打造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新空间,成为追溯三线故事、弘扬“三线精神”的新阵地。展览区包括300多封三线建设家书展陈、家书起源简介、攀枝花信箱号码的发展和三线家风家训等内容。参观者在阅览一封封家书后,可在体验区写一封信表达个人观感。
跨越时空的对话,看到他们的“小秘密”
“亲爱的源:昨日匆匆在学校给你写了一封信,今天趁闲给你再写一信。说真的,我真想念你,愿你一切都好。想到你远在渡口,心里经常挂念……”
“素华:姓栾的‘光杆司令’要训话啦!14及15封‘大作’一次收阅……”
“看完信,我们全家都很高兴知道你们娘几个能转到渡口去真是一件好事,你们一家以后就能互相照顾了……”
……
“我怀着好奇之心和敬仰之情阅读这些半个世纪前的家书,不经意看到了老一辈建设者内心深处的‘小秘密’,为此又感到激动而忐忑。”参观者杨女士说,这些书信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上一辈人深沉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豁达,以及对家人、朋友的真情实意,读来非常令人感动。
“信件里没有华丽的词藻,都是用淳朴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读着这些家书,仿佛回到了曾经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参观者付先生说,在三线建设时代,这些老建设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辞别家人朋友,从五湖四海跨越千里向攀枝花奔赴而来,“正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攀枝花。”
三线版“两地书”,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据了解,这些家书全部来自民间藏家、攀枝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渡口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成钢先生之手。近30年来,他累计从攀枝花市的废品收购站抢救出700多封三线建设者的家书。仅1997年的一天,他就在某废品收购站购得一对夫妻的多达400封书信。
当时,废品站老板怀着“买椟还珠”的心理,以为成钢只对信封和邮票感兴趣,便帮忙把信纸取出扔一边。成钢见状脱口喊道:“全要!”遂带着一大包信件回家,又花了数月时间核对整理。
“这批信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夫妻俩参加工作开始,一直持续到70年代,时间跨度约20年。他们一前一后从东北的‘黑土地’,辗转到云南个旧的‘红土地’,最后落脚在攀枝花的‘不毛之地’。”成钢介绍说,这批信件既有亲友和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有夫妻互诉衷肠的情书,堪称三线版的“两地书”。同时,信封上的地址也经历了从实名地址到信箱代号,又恢复实名地址的变化,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2015年,攀枝花中国三线博物馆建成开馆后,成钢就捐出约300封家书。“如果不是成钢有心,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我们就看不到了。”博物馆有关人士对成钢热心收藏三线家书的家国情怀赞赏不已。
2024年9月至10月,攀枝花市文联利用成钢收藏的家书,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见字如晤 家国情怀”百封三线建设家书展,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参观者表示,这些弥足珍贵的家书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随后,成钢积极与弄弄坪街道向阳社区合作共建三线家书馆,通过一封封家书,向人们展示三线建设时期老一辈建设者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
让更多人看到,品味红色家书的家国情怀
“60年前,三线建设者们用‘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的豪情,在荒山野岭中筑起大国工业脊梁;60年后,我们以‘传承精神、共建共富’的初心,在家门口打造这座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殿堂。”弄弄坪街道有关负责人说,向阳·家书馆开馆不仅是守护红色根脉的具体体现,更是以文化之力探索“精神共富”新路径的生动实践。街道和社区将以家书馆为文化纽带,扎实推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双向奔赴”。
300多封家书静静流溢着亲情、乡情、家国情,默默倾述着家事、国事、三线事,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开发建设情况以及建设者的工作、生产、生活情况和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一代人、两地书、三线情、世代传……三线建设者的家书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攀枝花市文联有关负责人说,向阳·家书馆的打造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弥足珍贵的“三线”家书,让“三线精神”在攀枝花代代相传。
“向阳·家书馆就像一座传播红色基因的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攀枝花人。今天给你写信的目的,意在与你分享这一让人感到无比喜悦的心情。等你下次回攀枝花时,我们再一起来参观,细细品味一封封红色家书的家国情怀。”曾参加三线建设的庞其生老人参观家书馆后,即兴提笔给在成都的老友写下一封信。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