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镇简介

龙泉 2024-12-18 16:24 5301

      龙泉镇,原名龙泉乡、双合乡、双合公社、赤锋公社、花冠公社、花冠乡。宋元丰三年(1080)王存《元丰九域志·卷八·阆州·奉国县》载:“乡二。重锦、龙泉、龙山、歧平四镇”。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省奉国县入阆中县,时阆中置有11个乡,即长乐、龙泉等,其中龙泉、恭思、奉谷3个乡为原奉国县所属。明嘉靖二十二年《保宁府志》记载,明洪武年间阆中县内划为龙泉等11乡。清咸丰《阆中县志》载全县为12个乡,即:龙泉等,龙泉迄今已有940余年,治地双合场。场镇于明万历31年(1603年)建在今双河社区(原花冠紫村)的草坝上,曾名草坝场,分老场和新场,处于阆苍接壤地区,原为阆苍盐货运输必经之地。清初,湖广陕人移川,在此从事打铁、贩卖等工商业活动,商肆日增,于嘉庆年间形成场市,后又跨小河架50米长的石板桥一座,以方便行人和交易,购销渐旺。清光绪34年(1908)属阆十区,民国25年(1936年)属阆三区双河联保,民国29年(1940年)10月置双河乡。1950年,民主建政为双合乡,因此地位于构溪河上游两条小河的汇合处,故曰“双合”。1958年,由12个高级社联合组成双河公社;1967年,改为赤峰公社,1971年,复为双合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苍溪县双河乡意音相同,遂改为花冠公社;1984年,复为花冠乡;1992年,撤区并乡时,撤销花冠乡、构溪乡合并组建为龙泉镇,治地仍在双合场;1996年,析置构溪乡;2005年,省构溪乡入龙泉镇至今。

      龙泉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处于东经106°17′31″,北纬31°48′4″,东与峰占乡接壤,南连千佛镇,西北苍溪县河地镇和月山乡相邻,西南接老观镇。镇人民政府驻地双河社区,距阆中城区70公里,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个社区,耕地面积19600亩。与广元市苍溪县河地镇场镇仅一桥相连,两镇政府相距不足1000米,为全省罕见。龙泉镇属深浅丘地貌,山峦密布,沟深坡陡,地势略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之势,平均海拔598米,镇内最高山马鞍山888.8米,为南充市最高峰。全镇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土壤以中性紫色土为主,PH值6.0-8.0之间,土层厚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土壤肥力一般。全镇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树草种类丰富,主要植物有柏树、桤木、马尾松、银杏等,引进树种有意大利杨树、桉树等,经济林木有桃、李、杏、梨、柚、油桐、桑等。

     构溪河发源于苍溪县河地镇和龙山镇之间的地盖寺,自秦至明的1800多年间称双溪,清代改为和溪,民国15年(1926)至民国29年(1940)复称双溪,解放后称构溪河,全长95公里,流经龙泉境内12.5公里,是龙泉儿女的母亲河,龙泉是构溪河湿地保护区首端,常年碧波荡漾,风景旖丽。沿河两岸景观特征显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丰富,有国家、省级保护动物35种和野生植物64科126属461种,森林覆盖率48.6%,为川东北地区最集中、保护最好的野生植物被区,融合了渔家风情、田园文化、历史遗迹等多种自然和人文景观。

     境内有三国时期名将严颜遗址(全国唯一)和古战场,北宋苏轼父子三人进京应试所走蜀道之“米仓古道”天生桥、青石板路保存完好;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禁早婚摩崖石刻;清末武将(甘肃固原提督)马德昭亲笔“回头是岸”和武举李应奉真身塑像的“真身洞”摩崖石刻。还有铁佛观、黑龙碑、白马岩、龙泉洞、天冒水、文爷庙、花冠庙等民间传说众多,构溪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春,全镇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龙泉镇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3年6月—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阆中期间两次来到当时的双合境内,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现有两个乡级苏维埃旧址:远景村廖家大院、香炉山李家大院),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并留下了红军伍家山战斗遗址、烈士墓和红军时期石刻命令。1949年,龙泉境内诞生了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组织有识之士为人民争取民主、迎接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直至人民解放委员会的成立。至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保卫新生的革命政权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有300余人。

      截止2024年12月,龙泉镇人口4491户12348人。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养殖生猪、家禽等,特色产业远景村“贡景”牌沙参、构溪社区青花椒、严颜寺村黄精等。

龙泉风光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