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实践在阆中|阆中手工丝毯:最华丽的收藏品,被忽略的“软黄金”

无线阆中 2024-12-17 11:23 1751

作者:王萌

      记得有一年,笔者陪同来自津门的游客,徜徉于古城老街,当参观完“银河丝坊”后,友君恍然大悟似的自语道:“原来,地毯不只是用来铺在地上,还可以用作壁挂、装饰、座靠和收藏。”笔者笑着回应道:“这就正如你们天津的‘狗不理”,肯定不是‘只有狗都不理人才吃’也是一个道理嘛。”不料友君立即又追问了一句:“既然丝毯是全世界的收藏品,那你们这里有几家在收藏呢?”

       友君一句让人窘涩的话,却让笔者深省、回味至今。

       手工编织毯的起源最晚也在五千多年以前的巴比伦、苏美尔等文明古国,这是那个时代留给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至今仍在浸润全球文明艺术的源泉。到西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这种手工织造技术又融合了边疆地区一些游牧民族的编织工艺,逐渐发展成了今天典雅富丽、雍容华贵的手工毯,被古人称之为“旃蒻之美”。唐宋以后,从皇胄贵族到庶民百姓,贵贱不等、材料不同、图案各异的毯子已成为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被广泛记载在古代诗歌、绘画、戏剧、雕刻、文献等史料之中。

唐草纹

       手工地毯从材质上分,主要包括羊毛、桑蚕丝、柞蚕丝三大类,其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图案新颖,风格独特,既有古朴典雅之沉稳,又有鸟语花香之明媚,纹样宛若浮雕,具有独特的消音、保暖、宁神等功能和作用。让你在客厅、卧室、书房、乃至玄关窗畔、留白墻面,无不感受到一种自然和舒适、温馨和浪漫。它没有瓷器的冷冰,也没有铜器的坚硬;没有木件的张扬,更没有字画的娇弱。仔细揣摩品鉴每一块“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丝毯,都能给人以“流光溢彩巧夺天工,云蒸霞蔚恍如仙境”的无穷想象和美的陶冶,实为室内装饰和艺术收藏之佳品。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工艺价值和实用价值。

       编织一张美丽的手工地毯,需要经过图案设计、染色(丝)、织造、平毯、洗毯、片剪、整理等七大工序72个生产步骤。产品有120道、140道、150道、160道、170道、180道、200道、240道、260道、300道、350道等10多个和上千个图案品种。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生产历史悠久,整个编织过程由手工完成。采用以阆中特有的优质蚕丝为原材料,蚕丝光滑柔软,丝线极细,编织操作时难度大,一般情况技工需要学习2至3年时间各项技能方能达到成熟。平常对操作工采取不定期理论培训和师傅传授技艺的方式培训。通过代代累积的编织技艺,化难点为特点,该产品工序繁复,耗时极长,以300道为例:一个工匠一年只能编织2.5平方米丝毯。

丝毯织造

过纬

剪荒

丝毯剪花

丝毯整修

       据前几年的《中华遗产》杂志报道,一位来自英国的中国地毯收藏大家麦克 •弗郎西斯曾专程来到北京故宫,要求参观宫廷地毯。当他带着专用装备,费尽周折,见到那还末完全揭开防护布的宫廷丝毯时,立即“扑咚”跪在了这批产于“康乾盛世”的地毯面前。

      银河地毯先后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2023年-2025年)”“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

       为提升人们的艺术品鉴能力,阆中新建了丝毯织造技艺传习展示中心、阆中丝毯博物馆,在上海、成都建立了品牌形象店,在阆中古城建立展示厅,开展活态展示、沉浸式体验、研学、传承教学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市场拓展及品牌推介和传播,年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审核:冉琼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